Never give up the hope

退伍前的這個月,剛好看到了書單裡的"The World is Flat"這本書,最後的一個章節提到了作者到印度偏遠的一個學校去拜訪,學校的創辦人George也是印度人,小時候有幸跟著父母移民到美國唸NYU,並開了一間跟國際金融相關的軟體公司,後來賣掉回來印度辦學。書的作者形容那所學校周遭的環境時,是這麼說的:The word "wretched" doesn't even "begin" to describe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villages around the school,但當作者進到了學校裡面,看到了這位三十出頭的NYU印度青年,教著一群八歲左右,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小孩,學習Word、Excel,以及英文…,這群小孩,如果留在印度,會因為她們的姓名而無法接近掌握資源階層的人們(種姓制度下,下層的人是不能進出上層的社交場所,因為會汙染該場所的空氣),而持續的被埋沒在縫紉、勞工的奴役循環裡,但因為George的這所學校,讓她們有了與世界接軌的機會,她們學會了英文、學會如何上網並使用基本的文書軟體、她們學會使用eBay進行交易增加自己的生計、學會透過Google取得任何需要的資訊及知識、學會利用MSN跟Skype與全世界的人交朋友…,當作者問到這些印度小孩未來想要做什麼時,她們的答案是:太空人、醫生、詩人、物理學家、化學家、科學家、外科醫生、偵探以及作家…,很驚訝吧,儘管是在印度貧民窟的小孩,這樣的答案,就跟所有先進國家的小孩一樣,充滿夢想,或許再過幾年,我們就可以看到下一個從難民營走出來的愛因斯坦、下一個從紐約貧民窟出來的州長羅傑羅爾斯、下一個…。